就业信息
本报记者 洪怡
他们笑了,如此可爱,因为他们的学费有着落了。昨天,由满冠平台城市学院、市慈善总会和本报联合举办的“爱心专列”再次开进温州行知小学,满冠平台党委书记、“列车长”陈艾华为12名孩子送上了1年的学费,共15120元。更可喜的是,“爱心专列”承诺,孩子们小学期间的所有学费也将由“爱心专列”来支付。
好好学习回报社会
看到“爱心专列”开进来,孩子们高兴极了。“你们要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要用最优秀的成绩回报社会,能做到吗?”身为“列车长”的陈艾华微笑地鼓励着。
“能!”孩子们齐声欢呼。
“有学费了,高兴吗?”
“高兴!”一名孩子害羞地回答。这12名孩子中,有的才七八岁,或许是因为年纪太小了,几千元钱究竟可以干什么,他们并没有多少概念,但是他们知道,现在父母再不用为交学费发愁了。
行知小学的老师说,虽然几千元钱对许多人来说不算什么,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,却是个大数目,他们父母辛苦工作一年,也没有那么多节余。往年,每逢交学费,这些孩子总是耷拉着小脑袋请老师缓缓,有的要分很多次才能缴清,现在总算不用担心了。
城市学院学工部部长冯方盛说,为了保证学费能真正地用在孩子身上,接下来的几年,“爱心专列”将分批将学费交给学校,保证孩子们读书。
爱从四面八方飞来
除“爱心专列”外,自报道刊发以来,来自全市各地的热心人纷纷打电话询问相关事宜。
一位来自平阳的老师甚至想接孩子到他身边学习,他说:“我是平阳县萧江镇二小的老师,我想接艾雅丽到我学校读书,她的一切费用由我来承担,暑假可以回去过……”
来自永嘉70多岁的“表心老人”,特意赶到报社,将800元钱交到记者手中。他说,自己不是做生意的,没多少钱,这些钱是孩子们给的零用钱,想到自己省点,就能帮助别人,真高兴。
有的读者觉得一个人的力量不够,就发动几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同事一起来捐款,有的读者则干脆请记者帮他寻找爱心伙伴,一起来资助一个孩子。有位姓项的先生说,自己想资助一个孩子,如果学习好,甚至可以资助到上大学。
“学校在哪里,我想去看看。”在热线电话中,有很多读者想亲自去看看,把爱心直接送到孩子们手中。在这里,我们代表孩子们衷心谢谢热心人。
有空去看看孩子们
一个又一个的电话,让我们深深感受到,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,只是少了连接爱心的纽带。
我市有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,他们来自全国各地,辛劳地工作,收入却十分微薄,他们中的很多人居住在简陋的房子里,每天的饭桌上只能看见一两样素菜。他们没有医疗保险,一旦身体出现问题,便陷入绝境,他们的孩子更是无依无靠。在行知民工子弟学校,我们就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例证。
让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个群体吧!关注他们,更关爱他们的孩子。目前,我市共有40多所民工子弟学校,其中30多所在市区,希望我们这次报道能成为一根引线,让更多的人理解民工,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,让那些陷入困境的孩子有机会改变命运,让爱心如烟火般绽放,光芒四射。
转载:温州日报 http://www.wzrb.com.cn/system/2006/11/30/100220716.shtml
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:0577-86598000
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:0577-86598000
Copyright © 满冠平台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. 浙ICP备07006821号-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